权威的与性有关的科学杂志 严肃的与性科学有关的专业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联系我们|繁体中文 |
  • 网站首页
  • 关于杂志
  • 行业动态
  • 专家团队
  • 性科学史
  • 性生物学
  • 性心理学
  • 性社会学
  • 性健康教育
  • 杂志在线
  • 博客
  • 论坛
  • 理事会
《中国性科学》杂志及网站广告招… 《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名单 《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及顾问 《中国性科学》杂志第四届编委简… 《中国性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性科学》杂志征稿邀请 广告征集说明 隐私条款
网站公告:
《中国性科学》投稿须知 杂志社简介 杂志社编委和顾问 杂志社人员名单 广告征集 订阅杂志
行业动态 社内动态
顾问专家 编委专家
性医学 药品与器具 生殖与健康
女性性心理 男性性心理 性心理障碍
性生活 性风俗 性伦理
按期刊栏目检索按期刊时间检索学术论文下载
性学评论 中国性科学史 世界性科学史
专家博客我的博客
成人性教育 性病防治 青少年性教育
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简介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章程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组织机构中国性科学理事会服务项目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性科学 >> 性科学史 >> 世界性科学史 >> 正文

家庭形式、两性关系的历史演变——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家庭及两性关系史的科学研究

作者:周浩礼等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日期:2012/5/23 13:24:36 浏览次数:

文章导读: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以及与人们两性关系相联系的人口生产,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客,并制约着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制度。恩格斯正是根据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家庭及两性关系的历史演变,作出了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分析。两性关系早于家庭出现。家庭一两性关系的社会形式出现以后,又经历了几个顺序相继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时代,一夫一妻制家庭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在婚姻基础、择偶标准等两性关系上发生了根本变化。百年以来,“科学发展证明了恩格斯着作的基本论点的全部正确性”。这些论点和科学方法,对我们当前进行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的研究,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恩格斯说:家庭史的研究是从1861年,即巴霍芬的《母权论》出版的那一年开始的。摩尔根的《古代社会》(1877年版)“首次提出了家庭史的略图”。但只有到1884年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部划时代的着作问世,才为家庭史的研究奠定了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
  1 科学的方法论
  “家庭——摩尔根说,——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家庭(两性关系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恩格斯在《起源》一书第一版序言中天才地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为科学地研究家庭形式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恩格斯的这个论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人们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为此所必需的生产工具的生产,以及与人们的两性关系相联系的人口生产,构成了人们直接生活的基本内容。所谓“直接生活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它们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或社会生活的三个方面,可以归结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其中人口生产乃是统一的社会生产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生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人的生产的社会形式——家庭的发展阶段则决定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性质和发展水平。恩格斯正是根据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家庭(及两性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分析。
  有男女始有社会,有社会就有男女,社会不可能只有男或只有女。有男女则必有男女的结合及其结合的方式。在人类早期男女性关系是杂乱的,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有男女结合的社会形式——家庭。就是说,男女两性之性关系早于家庭出现。家庭出现之后,又有一个发展过程,相继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家庭。家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
  在摩尔根和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人们把一夫一妻制家庭看作是自古以来一成不变的家庭形态。摩尔根经过数十年的研究,阐明了两性关系的社会形式——家庭的发展过程,指出,家庭的发展“原是经历了几个顺序相继的发展阶段才臻于成熟的”。他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两性关系及其社会形式——家庭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2 家庭出现以前的两性关系
  摩尔根在追溯家庭的历史时,得出结论:在人类早远时代存在过一种原始状态,部落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性交关系,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在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均存在两性交媾关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这种两性关系形式完全是由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的,因为在从动物到人类的过渡时期中,人类为了能够生存,就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己能力的不足”。而在两性关系上的任何排他性都必然要削弱这种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只有杂乱的性交关系才能适应当时生活条件的客观需要。对于这种原始状态的两性关系,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中早有记载。《吕氏春秋·恃君篇》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共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郭沫若先生说,摩尔根“这种学说在我们中国应该是并不稀奇,并不是那样使人惊骇的”。陈顾远在《中国婚姻史》中也承认这种现象。他说:“顾生民之初,男女虽有眭的结合,实基于人类保存种之自然法则所致,尚不得以夫妻名,亦不得以婚姻论。此种两性关系之表现,与其称为社会现象,无宁称为自然现象也”。就是说,人们之间虽有两性关系,但尚不存在婚姻家庭关系。当时的学术界“否之人类性生活的这个初期阶段,已成时髦了。人们想使人类免去这一‘耻辱’”。恩格斯针对这些观点指出:“如果戴着妓院眼镜去观察原始状态,那便不可能对它有任何理解”。同时,恩格斯从多方面对原始状态的两性关系进行了科学论证。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性科学史: 变性人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 下一篇性科学史: 人类性行为进化
  • 杂志简介

    每月15日出刊>>

    《中国性科学》杂志是一本以性科学研究和性教育为重点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点击查看更多

    中国性科学

    投稿须知:题目要求
    摘要:规则、字数、注意事项
    材料与方法:①一般资料②研究设备
    • 性法学
    • 性文化
    • 性社会学
    • 青少年性健康
    • 中医性学
    • 性医学
    • 卷首语
    • 性传播疾病
    • 性健康教育
    • 性心理学
    • 专题研究
    • 大众性学
    • 信息
    • 深切悼念吴阶平
    • 性伦理
    • 其他
    • 性美学
    • 生殖健康
    • 评述
    • 争鸣
    • 性学人物研究

    精彩图文

    更多>>
    • 向世界展示中华性文化

    • 性:比吃饭更重要的民生问题

    • 对中国古代小说中女性射液的记载

    • 中国古代女同性恋的发展历史

    • 房中经典《素女经》与《玄女经》

    最新更新

    1. 性权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2. 人类性与生殖崇拜
    3. 手淫、乱伦、性交的跨文化比较
    4. 人类性行为进化
    5. 家庭形式、两性关系的历史演变
    6. 变性人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7. 美国男性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8. 国内外剖宫产的历史与现状探究
    9. 从人类学角度比较男女性别
    10. 人类现代性现象的若干思考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 网站地图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链接我们
    备案报警

    邮箱:admin@zgxkx.com 电话:010-58764239

    主办:中国性科学杂志社 京ICP备11002936号-1 技术支持:北京优医绩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