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与性有关的科学杂志 严肃的与性科学有关的专业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联系我们|繁体中文 |
  • 网站首页
  • 关于杂志
  • 行业动态
  • 专家团队
  • 性科学史
  • 性生物学
  • 性心理学
  • 性社会学
  • 性健康教育
  • 杂志在线
  • 博客
  • 论坛
  • 理事会
《中国性科学》杂志及网站广告招… 《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名单 《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及顾问 《中国性科学》杂志第四届编委简… 《中国性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性科学》杂志征稿邀请 广告征集说明 隐私条款
网站公告:
《中国性科学》投稿须知 杂志社简介 杂志社编委和顾问 杂志社人员名单 广告征集 订阅杂志
行业动态 社内动态
顾问专家 编委专家
性医学 药品与器具 生殖与健康
女性性心理 男性性心理 性心理障碍
性生活 性风俗 性伦理
按期刊栏目检索按期刊时间检索学术论文下载
性学评论 中国性科学史 世界性科学史
专家博客我的博客
成人性教育 性病防治 青少年性教育
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简介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章程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组织机构中国性科学理事会服务项目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性科学 >> 性科学史 >> 世界性科学史 >> 正文

人类现代性现象的若干思考

作者:徐天民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日期:2011/7/27 13:32:53 浏览次数:

文章导读:


  对性的界定

  我们说“性”常将“性别”、“性欲”、“性行为”并提,但究竟什么是“性”?反而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似乎这个问题有点多余,实际上,对“性”的界定,至今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霭理士说“性的决定是和细胞里的所谓染色体有关的”,“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融贯他的全部素质的一部分,是分不开的”。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说:“性是反映性征差异和生物体内所有从事与遗传组合有关现象的总和”。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种冲动”,他把它叫做“Libido”(原欲),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本能,“它的终极目的就是追求快感”。美国社会学家赫特尔说:“性(sex)是以生物学的根据来界定男女的不同,而性别(gender)则是指男女在各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社会学家把男女在行为方式上的对照 性差异称为性别角色(gender role)。”

  他们分别从生物学上、心理学上和社会学上来界定“性”,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能抓住“性”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的三重属性的综合本质。

  吴阶平院士在1982年出版的《性医学》中说“性行为功能本质上并不仅是生物学的。性是诸因素,包括自身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的一个对“性”较为准确和完整的界定。

  最近几十年,特别是在西方“性革命”之后,人们对“性”(sex)的认识大大扩展了,人们认识到,“性”不只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整体,而且有心理学上、社会学上、文化学上的多个层次,并且这不同的层次问有复杂的关系。人类对性认识的新扩展,导致了“sexuality”一词广泛使用。“sexuality”一词指与性有关的一切层面。

  关于“性系统"(sex system)的概念

  美国性学家格拉伯尔(B.Graber)1971年在耶路撒冷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性学大会上,报告了他的“性系统”概念。

  格拉伯尔认为人体内有一个独立的“性系统”,“性系统”的中心器官是皮肤,特别是皮肤与黏膜相交的区域,如唇、肛门、阴道口和阴道前壁、阴蒂、阴茎头等处。性系统的功能是出现和体验性高潮,实现性满足。因此对皮肤的刺激对于性高潮的出现是必要的,触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性器官一样受大脑指挥,“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被称为性腺轴系统,是性系统的指挥中心。有的学者把性系统的这种结构称为“生命塔体”,这是很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性系统的提出意味着性与生殖活动的分离。没有生殖的性,对于控制人口,实现避孕有现实意义,没有性的生殖(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克隆人等)也早已为人们熟知。格拉伯尔指出:许多证据表明了触觉在性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只在生殖器官才有性感觉器,这种感觉器存在于所有的黏膜和皮肤相交的区域,生殖器官仅是其中的一种。这就说明失去生殖器官并不等于失去了性能力(这可解释古代的太监为什么还要结婚娶老婆)。无能力“性交”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力得到“性满足”,这对那些残疾人或性功能障碍(早泄、勃起不能等)患者,带来鼓舞。因为在生殖器官以外,口唇、乳房、身体很多部位的皮肤适当刺激,还是有足够的途径使双方得到一定的性满足。

  关于“性商"的探讨

  在数字化时代,指数、商数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事物都有质(性)与量两个层面。在对质的定性认识达到一定深度后,进而会要求定量的认识。任何事物,若达到定量化程度,其精确程度便会大大提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会更加有力、有效。在心理学领域中,人们已经普遍承认可以用智商来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用情商来反映一个人情绪调控的能力。那么是否可以用“性商”来反映一个人的性健康水平呢?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性健康概念为:“以能积极丰富并增进性交流和爱的方式,对有性的生命体的躯体、情感、智力和社会方面的整合......每个人都有权接受有关性的信息,有权考虑接受性关系,可以是为了享受乐趣,也可以是为了生育”。那么对这样的性健康要求能否对其测量,能否用一定的指标来反映人的性健康水平呢?

  为此,不少学者进行了探索。

  1999年7月中国学者宋为同志在《健康指南》杂志上提出了性商(SQ)的概念,认为它是健商(HQ)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性商的指标分属第一层次,即性本能的需要,和第三层次,即人类特有的性爱需要。

  2003年初,中国学者王河等人再次提出了“性商”的概念,认为“性商定在生理基础上,人们追求性快乐的一个综合性的标准,它代表一个人的性健康水平”。“我们可以用生理、心理、环境三个维度来表现”。他正确地指出,要把本质主义及社会建构主义结合起来,这种三维立体结构可以无限大,三维可以构成多维,相当于绘画中的三原色,可以演绎出更丰富多彩的实质内容[8]。但他并未提出性商的具体建构指标。

  2004年1月胡佩诚等同志在中国性学会的学术年会上提出了对性商建构的初步设想,他们认为WHO提出健康是三维的,那么性健康也应至少包括完成正常性生活(生理的)、对性反应心理感受(心理的)及性观念和夫妻关系(社会的)这三个方面的水平。性商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群应具有以下特征:能实现较高质量的性生活;对性反应有良好的心理感受;对“性”有科学的认识以及和谐的夫妻关系。

  他们提出的理论框架实际上已是一个关于性商的四维建构。

  1 完成正常性生活

  根据W.Masters和V.Johnson性反应周期的概念把性反应分为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四个阶段,然后通过一系列先进的测量仪器把这四个阶段中的性器官、副性器官的变化以及各种外周性变化记录下来,可以从生理方面客观地反映个体健康水平,他们按照这个思路选定了一些常见的表现作为性生活是否正常的评价因素。对于男性有爱抚的时问方式、阴茎的勃起、乳房的变化、性红晕、肌强直、不随意的呻吟或喊叫、射精的随意控制、自慰、性交疼痛。对于女性除了与男性的评价指标相同者外,要评价阴道的润滑、阴道的收缩、阴道痉挛等。

  2 对性反映良好的心理感受

  对于男女两性表现他们都选用性欲、性唤起、快感体验和高潮体验这四个方面来评价。

  3 对性的科学认识

  他们概括性评价因素是:性角色的发展、性常识、性价值观、交流。

  4 和谐的夫妻关系

  例如夫妻间的感情交流,相互的爱慕,过分的理想化、角色平等因素均会影响性生活的质与量。

  可以看出他们的这些初步设想,对完善性商的构建很有意义,并将使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总之,对性商的提出和研讨将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性科学的发展和指导临床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性科学史: 人类初期有过杂乱性交阶段吗?
  • 下一篇性科学史: 从人类学角度比较男女性别
  • 杂志简介

    每月15日出刊>>

    《中国性科学》杂志是一本以性科学研究和性教育为重点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点击查看更多

    中国性科学

    投稿须知:题目要求
    摘要:规则、字数、注意事项
    材料与方法:①一般资料②研究设备
    • 性法学
    • 性文化
    • 性社会学
    • 青少年性健康
    • 中医性学
    • 性医学
    • 卷首语
    • 性传播疾病
    • 性健康教育
    • 性心理学
    • 专题研究
    • 大众性学
    • 信息
    • 深切悼念吴阶平
    • 性伦理
    • 其他
    • 性美学
    • 生殖健康
    • 评述
    • 争鸣
    • 性学人物研究

    精彩图文

    更多>>
    • 向世界展示中华性文化

    • 性:比吃饭更重要的民生问题

    • 对中国古代小说中女性射液的记载

    • 中国古代女同性恋的发展历史

    • 房中经典《素女经》与《玄女经》

    最新更新

    1. 性权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2. 人类性与生殖崇拜
    3. 手淫、乱伦、性交的跨文化比较
    4. 人类性行为进化
    5. 家庭形式、两性关系的历史演变
    6. 变性人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7. 美国男性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8. 国内外剖宫产的历史与现状探究
    9. 从人类学角度比较男女性别
    10. 人类现代性现象的若干思考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 网站地图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链接我们
    备案报警

    邮箱:admin@zgxkx.com 电话:010-58764239

    主办:中国性科学杂志社 京ICP备11002936号-1 技术支持:北京优医绩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