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与性有关的科学杂志 严肃的与性科学有关的专业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联系我们|繁体中文 |
  • 网站首页
  • 关于杂志
  • 行业动态
  • 专家团队
  • 性科学史
  • 性生物学
  • 性心理学
  • 性社会学
  • 性健康教育
  • 杂志在线
  • 博客
  • 论坛
  • 理事会
《中国性科学》杂志及网站广告招… 《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名单 《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及顾问 《中国性科学》杂志第四届编委简… 《中国性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性科学》杂志征稿邀请 广告征集说明 隐私条款
网站公告:
《中国性科学》投稿须知 杂志社简介 杂志社编委和顾问 杂志社人员名单 广告征集 订阅杂志
行业动态 社内动态
顾问专家 编委专家
性医学 药品与器具 生殖与健康
女性性心理 男性性心理 性心理障碍
性生活 性风俗 性伦理
按期刊栏目检索按期刊时间检索学术论文下载
性学评论 中国性科学史 世界性科学史
专家博客我的博客
成人性教育 性病防治 青少年性教育
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简介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章程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组织机构中国性科学理事会服务项目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性科学 >> 性社会学 >> 性伦理 >> 正文

一见钟情初析

作者:周正猷等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日期:2012/9/14 15:04:25 浏览次数:

文章导读:自古以来,在人类相恋的过程中“一见钟情”者司空见惯,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一见钟情”现象仍无法解释。本文拟从“一见钟情”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在科学择偶中的重要意义做一些初步探析。


 

    自古以来,在人类相恋的过程中“一见钟情”者司空见惯,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一见钟情”现象仍无法解释。本文拟从“一见钟情”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在科学择偶中的重要意义做一些初步探析。
  1 真有“爱之图”吗?
  西方学者早已提出“爱之图”一说,即说每个人的大脑深处早就有一幅最相恋对象的图画,现实生活中若遇到跟这幅图像相似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和爱恋之感,越是相似,爱恋的感觉越强烈越真实。以这一说法来解释“一见钟情”,应该是不谋而合的,现实中碰到了自己的“爱之图”,只要一见就爱恋上了,快到只有“一见”的功夫,就爱到了“钟情”的程度了。
  爱之图和一见钟情不谋而合,又相互予以证明,脑中有一个现存的“图像”(爱之图),所以才有“一见钟情”现象,既然“一见钟情”,又证明了“早已爱过”,相互佐证。既然没有人否认“一见钟情”的存在,当然人们也不能否定“爱之图”的假设。
  人类婚姻自发展到单偶婚即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以来,婚外恋和婚外性行为,几乎是伴随一夫一妻婚姻必不可少的社会现象,甚至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一种补充,因为现有的婚姻并不是人类最合理的婚姻,婚姻真正有爱情的或者是持久有爱情的夫妻实在是少数,而婚姻更多的只是一种社会的性制约形式而已。为什么在多数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婚外恋情的出现呢?
  因为他们即使在婚后,依然有很多的机会与自己“爱之图”有不同程度相似的对象相遇,而因此会产生各种程度的婚外恋情。
  有人说一见钟情不一定有好结果,说明一见钟情只是一种短暂的假象,而不能认为是真爱。那当然,“一见钟情”缺乏对对方的真实了解,远视的图像符合“爱之图”感觉就来了,走近而视,越近越不像了,钟情之感也就越近越淡,待见到其真实,视其内心,发现原来判若两人,钟情也会不复存在,甚至转化为厌恶……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篇性社会学: 性权利及其民事救济问题
  • 下一篇性社会学: 宽容同性恋族群的现实意义
  • 杂志简介

    每月15日出刊>>

    《中国性科学》杂志是一本以性科学研究和性教育为重点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点击查看更多

    中国性科学

    投稿须知:题目要求
    摘要:规则、字数、注意事项
    材料与方法:①一般资料②研究设备
    • 性法学
    • 性文化
    • 性社会学
    • 青少年性健康
    • 中医性学
    • 性医学
    • 卷首语
    • 性传播疾病
    • 性健康教育
    • 性心理学
    • 专题研究
    • 大众性学
    • 信息
    • 深切悼念吴阶平
    • 性伦理
    • 其他
    • 性美学
    • 生殖健康
    • 评述
    • 争鸣
    • 性学人物研究

    精彩图文

    更多>>
    • 探已婚妇女性爱艺术与性高潮关系

    • 普拉卡什·考沙利博士的性文化收藏…

    • 正常而有规律的性生活好处多

    • 妻子为什么感觉不到丈夫射精

    • 乳房的本质是性器官

    最新更新

    1. 网络虚拟性爰利弊分析
    2. 宽容同性恋族群的现实意义
    3. 一见钟情初析
    4. 性权利及其民事救济问题
    5. 关于社会主义性道德的思考
    6. 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培训需求评价
    7. 远离“禽兽教师”性侵犯的家庭对策
    8. 是玫瑰还是陷阱?
    9. 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伦理学问题
    10. 与同性恋者面对面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 网站地图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链接我们
    备案报警

    邮箱:admin@zgxkx.com 电话:010-58764239

    主办:中国性科学杂志社 京ICP备11002936号-1 技术支持:北京优医绩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