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与性有关的科学杂志 严肃的与性科学有关的专业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联系我们|繁体中文 |
  • 网站首页
  • 关于杂志
  • 行业动态
  • 专家团队
  • 性科学史
  • 性生物学
  • 性心理学
  • 性社会学
  • 性健康教育
  • 杂志在线
  • 博客
  • 论坛
  • 理事会
《中国性科学》杂志及网站广告招… 《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名单 《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及顾问 《中国性科学》杂志第四届编委简… 《中国性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性科学》杂志征稿邀请 广告征集说明 隐私条款
网站公告:
《中国性科学》投稿须知 杂志社简介 杂志社编委和顾问 杂志社人员名单 广告征集 订阅杂志
行业动态 社内动态
顾问专家 编委专家
性医学 药品与器具 生殖与健康
女性性心理 男性性心理 性心理障碍
性生活 性风俗 性伦理
按期刊栏目检索按期刊时间检索学术论文下载
性学评论 中国性科学史 世界性科学史
专家博客我的博客
成人性教育 性病防治 青少年性教育
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简介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章程中国性科学理事会组织机构中国性科学理事会服务项目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性科学 >> 性科学资源中心 >> 学术文献 >> 正文

2010年两岸三地华人性权报告

作者:何春蕤 方刚 曹文杰 来源:《华人性权研究》 更新日期:2012/3/28 14:00:11 浏览次数:10997

文章导读:2010年两岸三地华人性权报,今年最先成形的性权报告又是来自中国大陆十余位年轻热心的性研究学者评选出来的本年度性与性别重要事件。这群年轻学者热情沸腾,透过电子邮件反复讨论,选出了最具指标性的重大事件,并且分别提出精辟分析,不但指出中国社会在性/别文化方面的变迁方向和指标,也期待能积极“引导性与性别的舆论导向、推进性与性别的文明建设、促进性权利与社会性别平等,增加社会民主与宽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样的热情积累和论述深化将为中国大陆的性权意识奠立稳固的基础。


 

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讲座教授何春蕤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

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课程博士生曹文杰

 

 

 

本次报告的撰写过程

今年最先成形的性权报告又是来自中国大陆十余位年轻热心的性研究学者评选出来的本年度性与性别重要事件。这群年轻学者热情沸腾,透过电子邮件反复讨论,选出了最具指标性的重大事件,并且分别提出精辟分析,不但指出中国社会在性/别文化方面的变迁方向和指标,也期待能积极“引导性与性别的舆论导向、推进性与性别的文明建设、促进性权利与社会性别平等,增加社会民主与宽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样的热情积累和论述深化将为中国大陆的性权意识奠立稳固的基础。

在台湾方面,“性别人权协会”从 2002年起每年都举办该年度台湾十大性权事件发布记者会,一方面呈现台湾性权组织对性/别局势变化的具体介入和分析,另方面也藉此对社会大众进行性权意识教育,呼吁大众关注重大侵权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刻意义。这个持续不断的警示和努力已经成为台湾地区指标性的人权活动之一。

3日是香港性权人士举办第四届香港“性文化节”的大时刻,而固定为本刊选评香港性权事件的曹文杰正是这个大型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筹备人物,在个人教学工作以及活动筹备的焦头烂额中,他仍然以最广阔的篇幅和最详尽的说明来帮我们撰写香港性权事件分析,在此特别感谢他的投入和用心。

以下的性权观察建基于上述出自两岸三地性权运动人士或性权学者的资料整理,希望能对 2010年两岸三地华人社会的性权局势提出分析,不但在当下的事件中看到性权议题中掀动的诸多社会力道,记录并且介入性权的争战,同时也警示在性议题和性领域中的变化发展,呼吁大众见微知着,关心性主体和性权的行动。

 

华人性权整体观察

 

发刊三年来,两岸三地关心性权发展的朋友们透过本刊的信息和观点交流,逐渐在当代华人社会的性权局势中看出一些争战频仍的场域,例如性工作、跨性别、女性情欲、青少年情欲、多元婚姻、性/别相关的立法等等。这些场域里的诸多事件显然最直接也最强力的冲撞到已经动荡频仍的性/别规范与常态实践,也最常因着媒体炒作而掀起讨论和争议的热潮,更在发展和震荡中逐步形成新的感受、情绪、论说、与实践。两岸三地虽然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情感结构,累积了不同的情欲文化和事件,在言论和价值观上也有极大的差距,然而在某些热点议题上却仍然形成一些汇聚的效果,为两岸三地日渐紧密的互动关系形成不同的冲击。

两岸三地各自选出的三份性权事件列表放在本文的附录中,综观 2010年两岸三地性权相关事件的整理,我们提出以下主要观察。

1. 儿少主体性在性权上被严密压缩: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消费活动的效应之一,就是透过消费过程中的欲望呼召和满足过程,间接打造出自诩极具“个别性”( individuality)的主体;消费,则是这些主体肯定其自主性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由于是寻常的、每日进行的消费,参与这种个人主义精神建构过程的主体也就不限于直接掌握经济实力的成人,同时也扩散到座落于倚赖位置上的诸多主体,如家庭主妇、老人、以及儿少。近年来,儿少的消费欲望大量被资本主义广告与休闲所开发,日本及欧美国家甚至有些百货公司开始在楼层的安排上新设计了 8-12岁的专属商品楼层,直接呼召儿少主体来占据与成人有别的欲望和主体定位,以消费专属年龄层的商品来打造自我。换句话说,商品市场趋向于把儿少的年龄层做出更为细致的区分,建构出独特于特定年龄区段的品味和欲望,这样的发展显然与联合国将 18岁以下人口统称为“儿童”的同质化趋势有所不同。

虽然个别性、主体性逐渐在消费领域中成为儿少越来越清晰的情感心理状态,但是儿少在情欲领域中逐渐萌芽、积极探索的举止却明显遭到压缩。 2010年,香港地区面对少女模特儿性感大胆的写真和演出,采取了禁绝出版贩卖的对应方式──正如台湾在 1990年代已经对当时 18岁的徐若瑄写真集以及 15岁的王瞳拍瘦身广告都加以禁止。然而这种禁绝却阻挡不了目前已经随处可见展示性感、实验魅力的少女。当然,儿少情欲并非只限于身体展现,儿少之间的相互吸引也是自然的发展,然而 2010年,台湾的教育当局竟然发文禁止中学成立校园同志社团,严重的污名了也限制了少年同性恋的文化养成和彼此交友。上述这些措施都以保护儿少的立场出发,认定男女青少年稚嫩无知,不应涉入性的领域。然而在儿少稚嫩无知说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香港把 14岁以下男童的性活动直接等同于犯罪能力,戒慎恐惧的考虑修法,显然承认了儿少的性交能力。值得观察的是,这个议题所引发的对话是否局限于认定 14岁以下男童的性行为只可能形成犯罪?如果认定他们有性交能力因此有性犯罪能力,那是不是也应该同时承认他们有自主选择性交的权利/权力?这么一来,是否对于严格剥夺儿童性权的“法定强奸罪”(statutory rape)也应该一体重新思考?

成年人以保护儿少权益为理由推动立法修法,很多时候说穿了只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管理权力,藉此壮大自己的施力范围,而非真的为儿少着想。更糟的是,在这个少子化的年代里,台湾的儿少保护已经被一些宗教保守团体驾驭成为唤起社会焦虑的手段,也成为催动社会民愤的技术。相关性侵害、性骚扰的各种立法已经使得儿少的性活动多方受到挤压,扭曲了许多人对于情欲互动和协商的认知,也剥夺了儿少的操练机会。2010年因为一些儿童性侵害事件的判决不符保守团体的报复期待,发动了所谓“白玫瑰运动”,以儿少的纯洁为主要情操,以群众的民粹冲动来形成压力,要求不但执法应以社会观感(而非法益和个别案情)为考虑,连立法也倾向于设置异常严厉的刑期。像这样以民粹为操作手段的做法势必使得儿少情欲的处境更加严峻,也会强化现有的成见和歧视,这也使得儿少性权成为未来争战的重要议题。

2. 性别越界高调冲撞性别二分的藩篱:

虽说当代的性别运动和理论已经打开了一些性别越界、性别多元的空间,但是主流思考多半都还局限在局部改良式的说法:例如说男性也可以掉眼泪啊,或者说女性也可以扛起一片天啊。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在现实生命世界中彻底跨越性别的主体而言,社会却还是以排挤、歧视、矫正来面对。 2010年,我们在两岸三地持续看到跨性别主体在婚姻、工作、成长、表现等等各方面遭受传统性别二分体系的挤压,但是也更清楚的看到跨性别主体奋力抗争、捍卫生命自主权的努力。

2010年,香港一位跨性别朋友为了争取婚姻权,不惜现身媒体和法院,承受闲言与逼问,一次又一次经历冗长繁复的司法过程,以便挑战婚姻法,要求法律反省自身异性恋的预设,认肯跨性别也可分享的社会资源和幸福。同年,台湾也终于有一位跨性别朋友现身媒体面前,为了维持工作权,不惜曝光自己的身分,向势力庞大的雇主提出抗议,也迫使劳工主管单位积极处理类似的问题。过去在跨性别团体中曾经多方讨论这些现实生活的问题,但是苦无愿意现身承担公众压力的主体,无法把跨性别的处境具体的呈现出来。现在这两个历史性的案件终于有了个别主体决定“现身/献身”,用自己个人的具体处境来凸显跨性别群体所面对的共通困境,他们的勇敢和代价也使得跨性别议题升高了可见度和可信度。

工作和婚姻等等实质的权益当然构成了跨性别主体得以存续的要件,然而跨性别主体的自我呈现和文化积累却是这个身分认同的核心。2010年,在两岸三地都看到年轻跨性别主体打造新性别文化的具体作为变成新闻焦点,红极一时的“伪娘”现象透过网络和媒体,让彻底越过性别疆界的性别表现以最年轻动人的影像来构成当代的文化奇观。这样的性别表现或许被一些人认为并未搅扰性别二分的世界,毕竟伪娘还是很女性化的正规呈现;然而这种批评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整体想到看似天衣无缝的性别外表之下有着突兀的另一性别器官以及身分,这也是许许多多跨性别朋友的真实生涯。事实上,主流社会也因为年轻一代这种充满探索、实验、玩耍的性别越界而感到焦虑,2010年大陆掀起的“抢救男孩”热潮的急迫性,正和年轻一代这些自在的性别越界直接相关,两者之间的对比更是强烈:一边是年轻一代大步跨越性别、自我打造的范例,另一边则是主流社会性别二分在性别多元现实面前的脆弱挽救措施。这个领域中的震荡变化也正在改变下一阶段的性别政治。至于大陆某大学在女厕中设置站立式小便的相关设施,看似琐碎小事,却很清楚的指出了女性小便在当今物质现实中仍然有着极大的不便,更别说那些不确定应该上哪种性别厕所才不会惹上麻烦的朋友们。说穿了,方便之事恐怕还得抹去性别之分,大开不分性别厕所之门,方可达成真正的“人人”(包括女人和跨性别)都方便。

3. 最传统的婚姻也迈入新的协商与实践:

如果说跨性别者的婚姻权为原本只预设两性二元分野的异性恋婚姻体制带来重大冲击,那么 2010年两岸三地还出现了另外一些和婚姻实践及观念相连的现象,也凸显当代婚姻从选择对象到相守度日都出现了益加复杂多样的变化。

大陆电视相亲节目的走红,一方面反映了过去由家庭协商决定婚嫁的机制至少在城市中已然退位,由各地向城市集中的年轻人越来越需要用个人的特质和条件来争取对象。批评者担心这类节目使婚姻表面化、条件化,殊不知婚姻原本便有这个层面,只是长年被温情的语言和歌咏所掩盖,此刻的相亲节目也只不过是直白的、更具差异变数的把现实摊开来而已。节目中明显可见的趋炎附势、挑肥捡瘦固然反映了社会成见,但是也同时带动反省和批评,其实际效应还未可断言。不过这类节目中形成的互动和协商模式,甚至灭灯淘汰的节目程序,都广泛的勾动了情绪和讨论,势必将扩散新的婚姻价值观、协商语言、自我呈现等等,对于未来婚姻双方的期望和互动模式也将形成深远的影响。

亲密关系的黑暗面在 2010年大陆一桩广受瞩目的婚姻家暴问题中再度摊开。家暴并非新的现象,但是当代的婚姻家暴却有着令人瞩目的惊人强度,这显示当代对于婚姻的结构和内涵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期待,夫妻失和逐渐不能只被当成个别的家务事,而变成可以被公评的事情,因而此次家暴事件中公安单位的冷漠就受到极大的批评。另外,婚姻的现实面也在大陆《婚姻法》面临修订、讨论婚姻关系破裂的赔偿问题上极为直接的暴露出来。婚姻的不稳定,与“小三”(第三者)逐渐形成的主体性,甚至香港的代理孕母争议,都将成为未来婚姻体制上的重要变量,值得继续观察。在台湾,全球化所带动的跨国婚姻议题已经行之经年,大量增加的外籍配偶因为其阶级背景和原籍国家的弱势位置,即使嫁入台湾家门,不但要面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问题,就连在政府处理入境入籍事务的办事人员面前都要承担不堪的窥探隐私或歧视蔑视,这些和婚姻相关的人权问题也是未来性权观察的重点之一。总而言之,婚姻的实际操作和认知将有越来越多的权益问题取代温情和忍耐,性也将因人际关系的宽广延伸(特别是透过网络提供的各种社交渠路)持续越出婚姻以及其它亲密关系的框线。

4. 耸动的性新闻煽动情绪模糊事实:

否性的文化往往把性当成污秽、败德、亵渎、罪恶、纵欲,这些全然负面的评价和情感也使得与性相关的一切知识、价值、讨论都很难进入公共论域。然而我们同时也活在一个商品消费需要(性)欲望来推销而媒体需要(性)耸动新闻来吸引读者的年代,因此,与性相关的任何事物都很容易成为“新闻”,也很容易煽动强大的情绪,形成性恐慌及性义愤,反而成为保守道德再度借机重申自我的机会。极力维持道德严谨的社会与八卦耸动媒体的并行发展,就反映了这样一个矛盾的历史状态。

综观 2010年的重大性/别事件,多数都在媒体中以耸动新闻的方式呈现。只要牵涉到性,媒体就大作文章,把一干事件或现象抽离日常生活,孤立起来当作特殊的、惊人的消息发布。其实性感少女早就是满街走的现实,但是媒体大肆报导香港靓模写真集出版就可以形成警示,引发社会焦虑,当局也觉得必须做出铁腕的处置加以禁绝。台湾的白玫瑰运动也是在同一逻辑之下操作,以高度刺激的戏剧性来描述个别案件,制造义愤,最终形成“社会共识要求”的假象,绑架司法。在网络的年代,媒体更习惯于在网络上找寻新闻,把一些私人空间内的戏耍行为图片当成大新闻来报导,一旦私人脉络中的行为被放置到公共空间的放大镜之下检验,就成功的形成头版头条,主角也立时被妖魔化,成为众矢之的,一切原本稀松平常的行为也就此成为滔天大罪。从这个角度来思考,2010年南京副教授所谓“聚众淫乱”的换偶团体活动正是这种妖魔化的典型例子。

不过,社会恐慌和焦虑的掀起也不能全都归罪于媒体,毕竟,有时媒体也可能因为其耸动的报导而使得一些边缘议题登上版面,让大众知晓。2010年大陆性工作者被公安绳缚游街的图像,以及过去不时看见扫黄时娼嫖在公安面前的惊惶羞辱场景,这些报导很多时候也及时的把一些严重的侵权行为曝光,使得人们对性工作所承受的过度责难和践踏有所认知。因此,问题的一部份固然在于媒体的刻意耸动丑化,然而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保守团体如何使用这些耸动报导来进一步造成恐慌,促成其它的紧缩社会效应,这也是诸多性权人士需要继续关切的。

 

展望来年:基本情感结构的重组

 

如果说“性”的议题进入公共论述空间往往容易引发特殊的情感效应(羞怯、耻感、恐惧、罪恶感、恶心、厌恶等等),也同时引发另外一些义正词严、自我撇清的反应,那么两岸三地从年头到年尾的诸多性/别相关事件以及相关讨论,都会影响我们面对“性”时的基本情感状态,而性议题所带动的各种说法、各种情绪宣泄、各种高调的责难,也都在尝试继续左右我们的性态度和性实践。

目前的趋势提醒我们,很多看似与性无关的事件(例如个人虐兔、虐猫、虐狗事件曝光后所承受的排山倒海的批判和惩罚),也会在媒体耸动报导中煽动大众的情感,强化个人的娇贵感受,以致于对任何偏差的、违反常规的行为举止都习惯性的觉得需要以强烈的厌恶和责难来响应。这种情感状态势必对性权形成新的抗拒和限制,值得追踪关切。

 


  • 上一个文章: 2011年两岸三地华人性权报告
  • 下一个文章: 2009年两岸三地华人性权报告
  • 杂志简介

    每月15日出刊>>

    《中国性科学》杂志是一本以性科学研究和性教育为重点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点击查看更多

    中国性科学

    投稿须知:题目要求
    摘要:规则、字数、注意事项
    材料与方法:①一般资料②研究设备
    • 性法学
    • 性文化
    • 性社会学
    • 青少年性健康
    • 中医性学
    • 性医学
    • 卷首语
    • 性传播疾病
    • 性健康教育
    • 性心理学
    • 专题研究
    • 大众性学
    • 信息
    • 深切悼念吴阶平
    • 性伦理
    • 其他
    • 性美学
    • 生殖健康
    • 评述
    • 争鸣
    • 性学人物研究

    精彩图文

    更多>>
    • 2013年上海成展会图集

    • 【视频】北师大附中张超老师性健康…

    • 新妈妈怎样提高“性”福指数

    • 春季性保健注意,需避开雷雨天

    • 2011年两岸三地华人性权报告

    最新更新

    1. 2009年两岸三地华人性权报告
    2. 2010年两岸三地华人性权报告
    3. 2011年两岸三地华人性权报告
    4. 2008年两岸三地华人性权报告
    5. 【节选】中国性研究
    6. 【节选】海蒂性学报告全辑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 网站地图 | 隐私条款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链接我们
    备案报警

    邮箱:admin@zgxkx.com 电话:010-58764239

    主办:中国性科学杂志社 京ICP备11002936号-1 技术支持:北京优医绩科技公司